落葵

2024-02-19 22:30
admin

落葵简介

落葵的形态特征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缠绕,叶肉质,近圆形。全株肉质,光滑无毛。茎长达3-4m,分枝明显,绿色或淡紫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宽卵形、心形至长椭圆形,长2-19cm,宽2-16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圆形,间或下延,全缘,叶脉在下面微凹,上面稍凸。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23cm,单一或有分枝;小苞片2,呈萼状,长圆形,长约5mm,宿存;花无梗,萼片5,淡紫色或淡红色,下部白色,连合成管;无花瓣;雄蕊5个,生于萼管口,和萼片对生,花丝在蕾中直立;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具多数小颗粒突起。果实卵形或球形,长5-6mm,暗紫色,多汁液,为宿存肉质小苞片和萼片所包裹。种子近球形。花期6-9月,果期7-10月。

落葵茎紫红色或绿色,叶肉质,广卵形,基部心脏形,夏秋开带红色的小花,穗状花序,花后,花被增大变紫色,多汁,包裹果实,性喜温暖,原产热带。

落葵为落葵科落葵属中以嫩茎叶供食用的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

落葵根系发达,分布深而广,吸收力很强。茎在潮湿的地上易生不定根,可行扦插繁殖。

落葵分为青梗落葵和红梗落葵两种。皆为蔓生,茎光滑,肉质,无毛,分枝力强,长达数米。青梗落葵茎绿白色,红梗落葵茎紫红色。

叶为单叶互生,全缘,无托叶。红梗落葵,叶绿色或紫红色;青梗落葵叶绿色。叶心脏形或近圆形或卵圆披针形,顶端急钝尖,或渐尖。一般有侧脉4~5对,叶柄长1~3厘米,少数可达3.5厘米。

穗状花序腋生,长5~20厘米。花无花瓣,萼片5枚,淡紫色至淡红色,下部白色,或全萼白色。雄蕊5枚,花柱3枚,基部合生。花期6~10个月。

果实为浆果,卵圆形,直径5~10毫米。果肉紫色多汁。种子球形,紫红色,直径4~6毫米,千粒重25克左右。

落葵为高温短日照作物,喜温暖,不耐寒。生长发育适温为25~30℃。发芽出苗始温为15℃,在35℃以上的高温,只要不缺水,仍能正常生长发育。其耐热、耐湿性均较强,高温多雨季节仍生长良好。故在中国各地均可安全越夏。多数地区在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更旺盛,是江南7、8、9月雨季的重要淡季蔬菜。

落葵的生态习性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2000m以下地区,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北方少见。

落葵又名胭脂豆,原产于亚洲热带。喜温暖湿润扣半阴环境,不耐寒,怕霜冻,耐高温多湿,宜在胆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

落葵的品种分类

落葵的种类很多,根据花的颜色,可分为红花落葵、白花落葵、黑花落葵。作为蔬菜用栽培的主要为前2种。

1.红花落葵

茎淡紫色至粉红色或绿色,叶长与宽近乎相等,侧枝基部的几片叶较窄长,叶基部心脏形。常用的栽培品种有:

(1)赤色落葵又叫红叶落葵、红梗落葵,简称红落葵。茎淡紫色至粉红色,叶片深绿色,叶脉附近为紫红色。叶片卵圆形至近圆形,顶端钝或微有凹缺。叶型较小,长宽均6厘米左右。穗状花序,花梗长3~4.5厘米。原产于印度、缅甸及美洲等地,品种较多。

(2)青梗落葵为赤色落葵的一个变种。除茎为绿色外,其他特征特性、经济性状与赤色落葵基本相同。

(3)广叶落葵又叫大叶落葵。茎绿色,老茎局部或全部带粉红色至淡紫色。叶深绿色,顶端急尖,有较明显的凹缺。叶片心脏形,基部急凹入,下延至叶柄,叶柄有深而明显的凹槽。叶型较宽大,叶片平均长10~15厘米,宽8~12厘米。穗状花序,花梗长8~14厘米。原产于亚洲热带及中国海南。广东等地。品种较多,如贵阳大叶落葵、江口大叶落葵等。

2.白花落葵

又叫白落葵、细叶落葵。茎淡绿色,叶绿色,叶片卵圆形至长卵圆披针形,基部圆或渐尖,顶端尖或微钝尖,边缘稍作波状。其叶最小,平均长2.5~3厘米,宽1.5~2厘米。穗状花序有较长的花梗,花疏生。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

落葵的分布区域

原产亚洲热带地区(中国南方、印度等地)。现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均有栽培。我国以长江流域以南栽培较多,近年作为特菜引入北方,在全国普遍种植。

在非洲、美洲栽培较多。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在公元前300年即有关落葵的记载。目前中国南方各省栽培较多,在北方也有栽培,一直列入稀特蔬菜。

落葵的发展前景

发展前景预测

落葵耐热、耐湿,是江南地区夏季高温季节的主要蔬菜。对于解决7、8、9月3个月南方蔬菜淡季有重要的作用,为南方大路蔬菜之一。北方由于喜食果菜,故栽培较少,为稀特蔬菜。由于落葵的营养丰富,食用口感好,庭园栽培容易,既可食用,又可美化绿化环境,加上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的蔬菜花色品种增加,因此栽培面积有增加的趋势。看来,落葵有望由稀特蔬菜转入大路蔬菜。

落葵是一年生蔓性速生绿叶蔬菜,全体肉质,光滑无毛;茎长2米以上,有分枝;单叶互生,叶片长12厘米左右,宽约10厘米。它长势强,易栽培,不择土壤,全国各地均可种植。3至9月随时可播种。可在菜田成片种植,也可在庭院或阳台栽培,是一种集观藤、观叶、观花、观果于一体的花卉。落葵喜温暖,耐湿,不怕高温多雨,喜大肥水。播种5周后,即可不断采收,一直可收到霜降为止;亩产4000至5000公斤。

【俗名】:木耳菜、西洋菜、燕脂菜、滑腹菜、御菜。

【性味】:性寒,味甘酸。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生津。滑肠通便。

【宜食】:适宜发热,大便秘结,便血,痔疮,湿热痢疾和疽肿疔毒之人食用。

《本草纲目》:“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厚软滑,作蔬和肉皆宜。”《岭南采药录》:“治湿热痢。”《福建民间草药》:“泻热,滑肠,消痈,解毒。治阑尾炎。”

【忌食】:平素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者忌食;怀孕妇女及女子月经期间忌食。

《本草纲目》:“落葵,甘,微寒,冷滑,利大小肠,脾冷人不可食。”《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按语】:落葵原产于亚洲热带,在非洲、美洲也有分布,我国各地都有栽培,作为蔬菜食用,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此菜茎叶清香脆嫩,柔滑爽口,在我国沿江和南部诸多城乡备受群众推崇。

落葵的简介

落葵(学名:Basellarubra)亦称胭脂菜、胭脂豆、蚕菜、木耳菜、天葵、皇宫菜、胡胭脂、牛皮冻、蟳公菜、蟳管菜、蟳菜、猬菜、胭脂豆、软筋菜、软姜仔、藤菜、藤葵、非洲菠菜、繁露、龙宫菜、潺菜、蔠葵、紫角叶,是落葵科一年生藤蔓植物。是一种可供食用的蔬菜。在广东、香港叫做潺菜。四川称豆腐菜,软浆叶。嫩枝叶可作蔬菜;全草可供药用,清凉凉血,外敷治痈毒。台湾美浓客家话叫做斋嫲菜。中国梅州客家话叫做藤菜或西洋菜。川七=洋落葵(Anrederacordifolia)

落葵在中国分布很广,别名也多,如木耳菜、藤菜、软浆叶、胭脂菜、豆腐菜等,系落葵科落葵属一年生蔓生缠绕性植物。原产中国和印度,现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均有栽培。落葵以幼苗、嫩茎、嫩叶芽供食用,全株还可供药用,落葵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7克、碳水化合物3.1克、维生素C102毫克(在绿叶菜中居榜首),并富含胡萝卜素、铁、磷、钙等。食用方法多样,可以炒食、涮火锅、凉拌、作汤等,有滑肠、利便、清热等功效,经常食用能降压益肝、清热凉血、防止便秘,是一种保健蔬菜。此外落葵既是植物种名,有时也作同属种的共称,是一种原生态植物。

落葵的功效和作用

药用信息(一)

【中文名称】落葵,繁露,承露,天葵,藤葵,胡燕脂,藤儿菜,紫葵,紫豆藤,猴子七,胭脂藤

【汉语拼音】Luokui

【英文名称】Malabar-Nightshade,WhiteVinespinach,VineSpinach,WhiteMalabarNightshade

【拉丁学名】BasellarubraL.

【科属归类】落葵科Basellaceae,落葵屬Basella

【植物形态】一年生缠绕草本。全株肉质,光滑无毛。茎长达3-4米,分枝明显,绿色或淡紫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3厘米;叶片宽卵形、心形至长椭圆形,长2-19厘米,宽2-1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圆形,间或下延,全缘,叶脉在下面微凹,上面稍凸。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23厘米,单一或有分枝;小苞片2,呈萼状,长圆形,长约5毫米,宿存;花无梗,萼片5,淡紫色或淡红色,下部白色,连合成管;无花瓣;雄蕊5个,生于萼管口,和萼片对生,花丝在蕾中直立;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具多数小颗粒突起。果实卵形或球形,长5-6毫米,暗紫色,多汁液,为宿存肉质小苞片和萼片所包裹。种子近球形。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北方少见。

【药用部位】以叶或全草、花、果实入药。中药名:叶或全草:落葵。花:落葵花。果实:落葵子。

【采收加工】叶或全草:夏、秋季采收叶或全单,洗净,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花:春、夏季节花开时采摘,鲜用。果实:7-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

【主要成分】叶含多糖,胡萝卜素,有机酸,维生素C,氢基酸,蛋白质等成分。

【药理作用】解热,抗炎,抗病毒。

【性味功能】叶或全草:甘、酸,寒。花:辛、苦,寒。叶或全草:滑肠通便,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花:凉血解毒。果实:润泽肌肤,美容。

【主治用法】叶或全草:大便秘结,小便短涩,痢疾,热毒疮疡,跌打损伤。花:痘毒,乳头破裂。叶或全草:内服:煎汤,10-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涂。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忌服。花:外用:适量,鲜品捣汁涂。果实: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作面脂。

1.大便秘结:鲜落葵叶煮作副食。(泉州本草)

2.外伤出血:鲜落葵叶和冰糖共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3.胸膈积热郁闷:鲜落葵每次60克,浓煎汤加酒温服。(泉州本草)

药用信息(二)

药材名:落葵、胭脂豆、软姜子、藤菜

中文科名:落葵

拉丁科名:Basellaceae

中文属名:落葵

拉丁属名:Bassella

中文种名:落葵

拉丁种名:BassellarubraL.

药用部位:全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缠绕草本,全体肉质,光滑无毛。茎长达3–4米,有分枝,绿色或淡紫色。叶互生,卵形或近圆形,长3–12厘米,宽松3–11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心脏形,全缘;叶柄长1–3厘米。穗状花序腋生,长5–20厘米;小苞片2,呈萼状,矩圆形,长约5毫米,宿存;萼片5,淡紫色或淡红色,下部白色,连合成管;无花瓣;雄蕊5,生于萼管口,和萼片对生;花柱3。果实卵形或球形,长5–6毫米,暗紫色,多汁液,为宿存肉质小苞片和萼片所包裹。

分布:全国

生境:栽培

习性:阳生

繁殖方式:种子

功能:利大小便、清热解毒

主治:解毒凉血效果

药用信息(三)

【俗名】木耳菜、西洋菜、胭脂菜、滑腹菜、御菜。

【性味】性寒,味甘酸。

【功效】清热,凉血,滑肠,通便,解毒。

【宜食】适宜发热,大便秘结,便血,痔疮,湿热痢疾和疽肿疔毒之人食用。

《本草纲目》:“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厚软滑,作蔬和肉皆宜。”《岭南采药录》:“治湿热痢。”《福建民间草药》:“泻热,滑肠,消痈,解毒。治阑尾炎。”

【忌食】平素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者忌食;怀孕妇女及女子月经期间忌食。

《本草纲目》:“落葵,甘,微寒,冷滑,利大小肠,脾冷人不可食。”《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按语】落葵原产于亚洲热带,在非洲、美洲也有分布,我国各地都有栽培,作为蔬菜食用,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此菜茎叶清香脆嫩,柔滑爽口,在我国沿江和南部诸多城乡备受群众推祟。

中药

【别名】藤萝菜、藤七、红藤菜、藤菜、滑菜果、潺菜、寸金丹、胭脂菜、胭脂豆、软姜子、粘藤、白虎下须、猴子七

【简介】落葵科落葵属植物落葵Basellarubra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与归经】甘、淡,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接骨止痛。用于阑尾炎,痢疾,大便秘结,膀胱炎;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法与用量】1~2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云南省个别地区认为本品有滋补强壮的功效,全草可用于久病体虚,头晕;根部治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花治乳头破裂,水痘。

药用信息(四)

【别名】:(艹终)葵、繁露、承露、天葵、藤葵、胡燕脂、藤儿菜、滑藤、西洋菜、御菜、燕脂菜、染绛子、紫草、燕脂豆、木耳菜、潺菜、紫葵、紫豆藤、红藤菜、软藤菜、红鸡屎藤、藤罗菜、白虎下须、荞菜七、滑菜果、寸金丹、粘藤、篱笆菜、软姜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落葵科植物落葵的叶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sellaalbaL.【B.rubra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叶或全单,洗净,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性味】:甘;酸;性寒

【功能主治】:滑肠通便;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主大便秘结;小便短涩;痢疾;热毒疮疡;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涂。

【注意】:脾冷人,不可食。孕妇忌服。

【摘录】:《中华本草》

鉴别

性状鉴别

茎肉质,圆柱形,直径3-8mm,稍弯曲,有分枝,绿色或淡紫色;质脆,易断,折断面鲜绿色。叶微皱缩,展平后宽卵形、心形或长椭圆形,长2-14cm,宽2-12cm,全缘,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或圆形;叶柄长1-3cm。气微,味甜,有粘性。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1列。栅栏组织不通过主脉,叶肉组织中有粘液细胞及草酸钙簇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图2)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长方形,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平轴式气孔。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较宽,散有粘液细胞;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大小不等,呈不规则环状排列。髓部宽广,散有粘液细胞。

落葵的用途

落葵的园林用途

落葵为蔓性草本,紫红色茎叶,淡红色花朵和紫黑色果实、颇为可爱,适用于庭院、窗台阳台和小型篱栅装饰美化。

种子的特性与功能

可以制成面脂,润泽肌肤,女人将粉浸落葵汁里,然后拿来敷面,能使化妆后的容颜美丽动人。

落葵的养殖方法

落葵的繁殖方式

通常用播种繁殖,少量可用扦插繁殖,植株常生不定根,扦插容易。  

播种:春播、播后15~20天发芽,发芽整齐。扦插,生长期均可进行,插后10-12天生根。 

落葵的栽培技术

如春、秋季条播,出苗后需间苗。生长期每旬施l次,苗高30-40厘米时应设支架,供其攀缘。夏季高温耐需浇冰,保持土壤湿润,同时,摘心l~2次,促使分枝,多萌发茎叶,开花后1个月果实由绿转紫黑色时,可以采种。

栽培要点

落葵采用种子繁殖,春播先用温水浸种2天,促使早发芽;夏秋播种不必浸种。行距50厘米,穴距40厘米左右,穴深5至6厘米,每穴2至3粒种子。播后盖灰粪土约1厘米厚,并要保持土壤湿润,气温15℃以上时,一般播后5至7天出苗。出苗后要勤除草。苗高30厘米左右时,穴旁插立竹竿作为支柱,使蔓攀绕上架。生长期间,应不断供给肥水(以氮肥为主),每次采收后,追浇一次肥水。不留种的及时摘除花序,促进植株、叶片肥大和多生速长;留种的要控制施肥,防止长得过旺。

栽培季节

落葵从播种至开始采收时间很短,加上耐热、耐湿,所以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自4月晚霜过后至8月可陆续播种。华北地区以春播为主,一般在4月中下旬,晚霜已过,地温在15℃左右时即开始播种,进行露地栽培。如用风障阳畦育苗移栽栽培时,可在3月上中旬在阳畦、塑料大棚等设施中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在露地。落葵的春早熟栽培一般在1~2月育苗,2~3月定植在日光温室或塑料大、中、小棚中。越冬栽培在10~12月播种,在日光温室中栽培。

露地栽培枝

露地栽培是指生长发育期主要在露地条件下的栽培方式,是目前中国南方的主要栽培方式。根据育苗环境的不同,又分为3种:一是露地直播栽培;二是露地育苗,移栽栽培;三是保护地育苗,露地移栽栽培。

1.整地施肥播种前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45000~60000千克、过磷酸钙750千克,深翻、耙平,春季做成平畦,夏季做成小高畦,防止雨涝。

2.播种、育苗落葵种皮坚硬,发芽困难,播种前必须进行催芽处理。先用35℃的温水浸种1~2天,后捞出放在30℃的恒温箱中催芽。4天左右,种子即"露白"。夏秋播种,种子只需浸种,勿需催芽。

春季栽培希望早上市,或为了减少苗期管理用工时,可用育苗方式。育苗畦可设在风障阳畦中,也可在露地条件下。育苗畦应选高燥、排灌方便的向阳、背风地块。施腐熟的有机肥30000千克/公顷,浅翻,做成平畦。播前灌水,水渗下后撒种,覆土1厘米。如用风障阳畦育苗时,应扣严塑料薄膜,夜间加盖草苫子。白天保持25~30℃,夜间15~20℃。温度高时,应通风降温。待定植前7~10天,逐渐撤除塑料薄膜进行大通风,最后转为露地栽培,以提高适应能力。苗龄30天,4~5叶时即定植。

露地栽培多采用直播方式。播种量因采收方式不同而异。以采收嫩梢或幼苗的不搭架栽培,用撒播或条播法。撒播每公顷用种量100~120千克;条播法每公顷用种量75~90千克。上述两法每公顷保苗45万~47万株。以采收嫩叶为主的架式栽培采用条播或穴播法,每公顷用种量75千克左右,株行距为25~30厘米×40~60厘米,每穴2株。不论用什么方式,播种前均应浇足水,播后覆土2~3厘米。晚春或夏、秋季播种,外界气温高,蒸发量大,为保持适宜的湿度,播后即覆盖地膜或碎草,以保证出苗。出苗后立即撤除地膜或碎草。

3.田间管理利用育苗移栽栽培时,在露地晚霜过后定植于大田。定植密度为:以采食叶片进行搭架栽培时,株行距为30~40厘米×40~60厘米,每穴1~5株;以采食嫩梢进行不搭架栽培时,株行距为15~20厘米×30~40厘米,每穴1~3株。

直播时,1~2片真叶时间苗,4~5片真叶时定苗,株行距同上。

落葵生育期要求湿润的土壤环境。因此,从出苗后至拉秧,一直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春季3~5天一水,夏、秋季2~3天一水。落葵怕积水烂根,大雨后应及时排水防涝。

在2~3片叶苗期追第一次肥,每公顷施尿素150千克,或随水冲施人粪尿7500千克。育苗者,定植缓苗后,于5~6叶期追第二次肥,施肥量同第一次。以后每10~15天追一次肥,或每采收一次追一次肥。每次每公顷尿素150~300千克,或人粪尿10000~15000千克。施肥的原则是前期少些,中期多些,后期重施,以促进发生新梢,叶片肥大。

在4~5片真叶时,或定植缓苗后,及上架时,或每次采收后要及时中耕除草,并在植株基部培土。夏季炎热、多雨,杂草发生严重,应及时拔除。

以采食叶片为主的搭架栽培时,在植株高20~30厘米时,应搭架引蔓上架。以此改善通风通光条件,使植株在空间得到均匀、合理地分布。搭架一般用1.5~2米的竹竿,每穴一竿扎成"人字"架,或篱壁架。开始应引蔓上架,后植株自动攀缘上架。

生长期应进行整枝。以采收嫩梢为目的的栽培整枝方法是:苗高30~35厘米时,留3~4叶收割头梢。后选留2个强壮的旺盛侧芽成梢,其余抹去。收割2道梢后,再留2~4个强壮侧芽成梢,其余抹去。在生长旺盛期可选留5~8个强壮侧芽成梢,中后期应随时抹去花蕾,到了收割末期,植株生长势减弱,可留1~2个强壮侧芽成梢。这样有利于叶片肥大、梢肥茎壮、品质提高,且能缩短收获期的间隔时间,提高产量。

以采收嫩叶为目的的整枝方法是:选留一条主蔓为骨干蔓,当骨干蔓长到架顶时摘心。再从骨干蔓基部选留强壮侧芽形成的侧蔓。原骨干蔓采收结束后要在紧贴新蔓处剪去。收获后期,可根据植株的生长势,减少骨干蔓数。同时要尽早抹去花茎幼蕾。这种管理方法植株单叶数少,但单叶重量大,叶片肥厚柔嫩,品质好,总产量高,商品价值高。

落葵整枝的关键是摘除花茎和过多的腋芽,防止生长中心的过快转移,减少过多的生长中心,保证稳产和高产。

4.采收:采食嫩叶为目的时,前期每15~20天采收一次,生长中期10~15天采收一次,后期10~17天一次。主食嫩梢时,可用刀割或剪刀剪。梢长10~15厘米时剪割,每7~10天一次。也可用前后期割嫩梢,中期采嫩叶的方法。一般每公顷产45000~75000千克。

春早熟栽培技术

落葵春早熟栽培是早春利用保护设施进行育苗、栽培的方法。该方式上市早,经济效益较高。

1.栽培设施及时间

华北地区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时,一般于2月中下旬在温室或风障阳畦中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即可开始采收。利用风障阳畦或日光温室栽培时,可于1月中下旬播种育苗,2月中下旬定植,3月中下旬即可开始采收。

2.播种育苗

落葵为喜温蔬菜,春早熟栽培中育苗期在冬末春初寒冷季节。因此,育苗床一定要保证适宜的温度。一般用风障阳畦或日光温室,有条件时利用电热温床进行。

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播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夜间加盖草苫子保温,促进出苗。

苗期应尽量提高苗床温度,保持白天30℃左右,夜间15~20℃。出苗后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龄30~35天,6~7片真叶时即可定植。

苗期其他管理同露地栽培育苗。

3.定植

定植前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75000千克,深翻,做成平畦。定植前10~15天,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扣塑料薄膜、闭棚,尽量提高地温。

定植应选晴暖天气上午进行,尽量争取定植后有温暖的几天,以利缓苗。

定植株行距为20厘米×30厘米,定植后立即浇水,扣严塑料薄膜,提高棚温。

4.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利用闭棚和通风降温来调节棚内白天温度为25~30℃,夜间15~20℃。白天超过33℃,即通风降温。当进入初夏,外界气温升高时,加大通风量,并撤除草苫子等保温覆盖物。待外间夜温在15℃以上时,可撤除塑料薄膜,转入露地栽培。

保护设施内的追施、浇水、整枝等管理措施可参照露地栽培。采收方法同露地栽培。

秋延迟栽培技术

春播的落葵如果在秋季仍然生长良好,可进行秋延迟栽培,一直延迟采收到11月底至12月初。这种方式在初冬寒冷季节,缺少绿叶蔬菜时亦然可供应鲜嫩的落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高。

华北地区在10月中下旬,早霜来临前10~15天,把衰老的主蔓剪去,保留1~2条健旺的茎部发出的侧蔓。就地建塑料大棚或中、小棚,扣上塑料薄膜。白天保持棚内25~30℃,夜间不低于15℃。防止低温造成霜冻。进入11月中下旬可加盖草苫子保温,只要棚内温度在5℃以上,尽量延迟采收期,以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秋末冬初,棚内温度渐低,蒸发量小,可减少浇水次数。只要保持土壤湿润,就无需浇水。10月至11月初可追1~2次尿素,每次每公顷225~300千克。其他管理同露地栽培。

当棚内最低气温不能保持住5℃时,应全部采收拉秧。

落葵的病虫害防治

褐斑病

又称鱼眼病、红点病、蛇眼病等。主要为害叶片。叶病斑近圆形,直径2~6毫米不等,边缘紫褐色,斑中央黄白色至黄褐色,稍下陷,质薄,有的易穿孔。

该病由真菌致病。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表越冬,翌年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侵染。湿度大、雨水多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是适当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浇水过多和施氮肥过多。发病初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万多福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速克灵2000倍液,上述药之一,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

落葵灰霉病

生长中期始发病。侵害叶、叶柄、茎和花序。初呈水渍斑,后迅速蔓延致叶腐烂,茎易折断。病部可见灰色霉层。

该病由真菌致病。病菌在土表及土壤中越冬。翌年靠气流传播蔓延。病菌发育适温为20℃左右,低温、高湿、通风不良时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是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排水防涝,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发病初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可灵可湿性粉剂155倍液,每10天一次,连喷2次。

落葵苗腐病

又称苗枯病。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和叶片。茎基染病,初现水渍状近圆形或不定形斑块,后迅速变为灰褐色至黑色腐烂,致植株折倒,叶片脱落。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至灰白色菌丝。叶片染病,初显暗绿色近圆形或不定形水浸状斑,干燥时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病部似薄纸状,易碎或穿孔。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物。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靠接触或雨水、灌溉水传播。在生产地低洼、积水、湿度大、密度大、施氮肥多的情况下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是及时拔除病株,清洁田园,减少田间病源;适当浇水,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喷: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杜邦克露800倍液,每7~10天一次,连续喷2~3次。

落葵叶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斑圆形或近圆形,边缘紫褐色至暗紫褐色,分界明显,斑面黄白色至黄褐色,稍下陷。后期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

该病为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借风雨传播。多雨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是采用高畦或高垄栽培;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喷: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腐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

虫害:常有蚜虫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