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厌食症的法国模特伊莎贝尔卡罗,于20十年11月17日去世,时年28岁。她生前曾拍摄了一组以反对厌食症为主题的宣传广告。
事实早已证明,迅速节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只要一恢复以前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很快就会反弹。就像天坛医院原心内科主任、现卫生部特聘保健教育专家刘玄重教授的一个比喻,因短期节食离开你的脂肪,就像出去旅游度假一样,总是要回来的。
但更严重的是,瘦身节食还会引起厌食症,甚至导致死亡。如果说瘦身的初衷是为了美和保健,假如患上了厌食症,这两个目的则一个也达不到。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Nervosa,AN)是一种以病人自己造成和/或维持的,以故意减轻体重为特征的进食障碍。
厌食者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扭曲的认识,明明已经很瘦,却还担心长胖;他们自愿禁食、还会催吐、服用泻药、利尿剂等、并过度运动以减轻体重。病人一般是青少年女人,体重常常低于正常值至少15%,有厌食症的女人很多会发生闭经,如果是青春前期,还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
厌食症导致的后果和其他形式的饥饿一样,会使人丧失肌肉组织,降低基础代谢率,还会使心肌组织变得虚弱纤细、引起心率失常、心室缩小,很多厌食症患者正是死于心脏疾病。
此外,持久饥饿还会导致脑细胞的明显减少(所以脑力工作者节食尤需谨慎)、贫血、免疫功能下降,而消化功能可能趋于停滞、胃排空减缓、肠道表面积缩小,甚至连维生素也无法吸收。
虽然以瘦为美的社会压力是引起神经性进食障碍的主要原因,但大多数专家还是同意厌食症是由多因素共同功效的结果,除了社会文化因素,还有心理因素、与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改变也有一定关系。
KarlLagerfeld瘦身前/瘦身后。
即使你就是不幸被“选中”,注定要成为胖子,也不是没有战胜“胖命运”的方法。
Chanel的首席设计师卡尔-拉格费尔德(KarlLagerfeld),64岁时决定瘦身,在营养师的指导下,用13个月成功减掉42公斤,如愿以偿地穿上了他“某天早上,一觉醒来突然想穿上的”HediSlimane服装。既没有挨饿,也没有做啥额外运动。后来他发表文章讲述了他的瘦身心得,还与他的指导医生一起推出了一本《卡尔-拉格费尔德瘦身餐单》(TheKarlLagerfeldDiet)。
就像这篇文章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写到的,“如果胖上个十几公斤或是穿不穿时髦的衣服,对你来说都无关紧要,那我这篇文章就不是为你写的”,确实,正确的态度很重要,假如你有足够的信念和耐心,不必像芙蓉姐姐那样“痛下决心”,也可以成功瘦身。刘玄重教授介绍,不必过度节食,合理膳食,别饿着,即使每年只减掉2.5-5千克,也是比较理想的。
一个人的胖瘦主要由3个因素决定:遗传、饮食和运动,此外还有情绪、环境和睡眠等,但都没有前三个那么重要。特别是遗传因素,除了在对家庭成员之间,双胞胎,养子/女的比较中发现了肥胖遗传的证据,还陆续发现了不少与肥胖者关联密切的基因。看看你的父母,以及你家族中的大多数人,20年之后,你的体型也很可能会是那样。正是因为有遗传因素这个“老大”坐镇,你身边总有一些人的食量明明是你的两倍,却怎么也吃不胖。
虽然胖瘦来自遗传这个结论有点无奈,但胖并不一定代表不保健(“肥胖者:体重维稳更保健”),何况胖也不是全无优势,比如不用担心胃、肾脏、子宫等脏器下垂;从同样的高度落下或遭受同样大小的打击,身上的脂肪能提供更多的缓冲,将比瘦人受到更小的损伤;还有研究发现导致食欲增加的“胃生长素”可能增强大脑的练习和记忆功能(暂时只在大鼠身上有这个发现);而更极端的情况是,假如胖人和瘦人同时在原始森林或沙漠迷路,胖人无疑是更有希望活着走出来的那个,这时,他一定会对自己携带有“节俭基因”的祖先感激涕零。
当你站在海拔2600米的山顶上俯瞰壮美的风景,你可曾想到你的脂肪也在飞翔。
今年4月发表在美国《肥胖》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称,高海拔有益于瘦身。这是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做的一项研究。他们把一批久坐不动的胖人拉到高海拔地区,让他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并禁止做任何运动,七日下来,他们平均瘦了3磅(约1.36千克)左右,更妙的是“下来”的一个月之后,还能继续瘦上2磅(约0.9千克)。
由于高原反应会带来头痛、恶心、食欲下降等情况,会影响实验结果,研究人员选择了不那么高的海拔:8700英尺(约为2652米,相当于我国云南川东、四川甘孜、秦岭的部分地区)。结果发现,这些人都比平时吃得少了。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人们体内的瘦素(leptin),一种使人产生饱腹感的激素,在高海拔地区增加了;而胃生长素(grehlin),一种能使人感到饥饿的激素,水平并没有变。他们还发现,这些人的新陈代谢率也提高了,这意味着能比在平时消耗更多能量。
怎么,是不是很诱人?不过遗憾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胃口在6个月以后都无一例外地恢复了,体重随之也会“还原”,想用高海拔瘦身,只能不断“上去”,下来;再“上去”,下来。果然还是应验了那个比喻“出去旅游,总是要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