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主食真的能减肥吗 节食减肥的危害

2024-02-20 17:28
admin

  英国最胖男子基思·马丁最重时体重444.5千克(70英石),其身高体重指数(BMI)竟高达155。通常认为,这一指数达到或超过30为肥胖。马丁的程度被评定为“超级肥胖”。为了减肥,男子开始节食。节食真的是减肥最好的方法吗?节食减肥会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哪些减肥方法安全健康又不反弹?

  许多人为了减肥,宁肯多吃点菜也不吃主食,但这样真的能减肥吗?

  我国一直提倡以谷类为主,米饭、馒头、面条成了我们一天中脑力、体力活动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来源,其主要供能物质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葡萄糖。有人会想,既然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力,那每天少吃,甚至不吃,不就达到减肥目的了?

  需要强调的是,能量过剩才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而在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中,脂肪比碳水化合物更易造成能量过剩,且葡萄糖是我们大脑唯一喜好的能量来源。

  1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在体内可产生4千卡的能量,而同等重量的脂肪则会产生9千卡的热量,是碳水化合物的2.2倍。可见,即便少吃一口饭,但若多吃了一口肉,也可能给身体带来更多能量。

  而在人群研究中发现了有趣的现象:给人们提供高脂肪的食物时,人们的食欲很难得到满足,往往会吃得更多,易造成能量过剩;但提供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食物时,则食欲很快就得到满足,不再过多摄入。

  所以,每天以主食(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不仅不会导致肥胖,还会控制能量摄入。

  过度盲目减肥,很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一般蔬菜和水果中钙含量少,更重要的是几乎不含脂肪,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影响钙与骨结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在节食18个月以后,体重虽减了7磅,但是骨密度也会随之下降。

  脑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脂肪,它能刺激大脑,加速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短期与长期记忆。过度节食者体内脂肪摄入量和存贮量不足,机体营养匮乏,这种营养缺乏使脑细胞受损严重,将直接影响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健忘了。

  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机体就会将食物和身体里的脂肪、蛋白质转变为能量供身体使用。其代谢产物酮就会在血液里积存,破坏身体的酸碱平衡,使人感到头晕头痛。几星期后,大脑可能会调整自己,暂且把酮作为燃料,进一步导致身体酸碱失衡。使人感到烦躁、压抑,并出现性欲减退。

  节食能快速减肥,但长期单纯节食不但难以坚持,还将导致人体内环境紊乱,引起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是不健康的减肥方式,不建议使用。有些患者在针灸减肥期间,减少进餐次数,或以水果、蔬菜替代正餐,往往体重下降很快,停止治疗、恢复正常饮食后,必然会出现反弹。

  正确的减肥方法是调整生活方式,并长期坚持。要合理控制饮食,少吃或不吃高热量食物,这类食物的特点是含糖和油较高,如碳酸饮料、过甜的水果、黄油、油腻或油炸食物;酒类,尤其是白酒也要少喝。三餐要规律,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和暴饮暴食。此外,还要改变久坐的习惯,适度运动,规律作息。

  适度运动是维持良好体型的有效方法,但运动不当可能会达不到减肥效果。

  只要多运动,便可达到减肥目的。运动虽能消耗人体内的热量,但仅靠运动减肥效果并不明显,研究表明,即使每天打数小时网球,但只要多喝一两听易拉罐或吃几块西饼辛辛苦苦的减肥成果便会化为乌有。因此,要想获得持久的减肥效果,除了从事运动外,还应从饮食上进行合理调控。

  空腹运动有损健康。人们总担心空腹运动会因体内贮存的糖原大量消耗而发生低血糖反应,如头晕、乏力、心慌等,对健康不利。美国达拉斯健美运动中心堆帕博士研究认为,饭前1-2小时(即空腹)进行适度运动,如定量步行、跳舞、慢跑、骑自行车等,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此时体内无新的脂肪酸进入脂肪细胞,较易消耗多余的、特别是产能的褐色脂肪,减肥效果优于饭后运动。

  另外,由于运动量适宜,热能消耗较少,体内贮存的足够使用,不会影响健康。

  每次坚持30分钟慢跑即可减肥。慢跑虽可达到有氧锻炼之目的,但减肥轼效却甚微实践证明,只有运动持续时间超过大约40分钟,人体内的脂肪才能被动员起来与糖原一起供能。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的量可达总消耗量的855。可见,短于大约40分钟的运动无论强度大小,脂肪消耗均不明显。

  运动强度越,运动越剧烈,减肥效果越佳。其实,只有持久的小强度有氧运动才能使人消耗多余的脂肪。这是由于小强度运动时,肌肉主要利用氧化脂肪酸获取能量,使脂肪消耗得快。运动强度增大,脂肪消耗的比例反而相应减少。当接近大强度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只占155。因此,轻松平缓、长时间的低强度运动或心率维持在100-124次/分的长时间运动最有利于减肥。

  不吃主食能减肥? 健康时报.2013-8-28.

  针灸减肥会不会反弹 生命时报.2013-8-30.

  运动减肥误区 扬子晚报.201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