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人未必知道白酒是怎么回事,做酒的人可能也不想让喝酒的人知道白酒是怎么回事。别看白酒广告满天飞,真还没听说有哪家酒厂与消费者真诚交流过。以至于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推出《全国白酒行业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业规范》后,许多白酒主义者都纳闷:白酒就是粮食酒,怎么又出了个“纯粮标签”。
其实,白酒和白酒不一样。
新行业《规范》希望用纯粮固态发酵出的白酒自愿申请加贴辨识标签,进而引导人们理性消费,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改变白酒业现有的市场格局。
一个标签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不是不想肯定,而是追捧的文字已经足够多了。既然这个《规范》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那么,面对白酒业的种种现实,应该允许人们持有异议——
传统白酒+纯粮标签=叫卖?
走出北京西站,迎面看见马路对面并列着三块一模一样的剑南春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合作的广告牌。上面写着“首家获得中国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认证产品”的字样。油彩是新的,内容也是新的。想必在首都机场和其他地方的剑南春广告牌上,也都新换了这样的内容。
招手上了出租车,刚坐稳,就指着路边的广告牌问:“您知道那牌子上说的‘纯固态发酵法’是什么意思吗?”
“考我?那是专业词吧?”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多是话匣子。
害怕话匣子把话题带远,赶紧把那广告牌当作应用题,跟他简单聊起“固态发酵白酒”和“纯粮标识”的事。没成想,人家司机师傅不但立刻明白了白酒圈里的说词,还找出了相关证据。司机说,他早就知道有的酒厂不出酒糟也能出酒。猜想那酒不是往水里兑了酒精,就是往酒精里兑了水。最后,他用典型的京骂给用勾兑酒冒充粮食酒的做法做了定位——孙子!
不对。孙子为爷爷的儿子所生,和爷爷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而勾兑酒与传统白酒只是沾亲带故,不能算是一家子。
传统意义的中式白酒是用纯固态发酵法酿造,经过粮食蒸熟、配料、蒸馏、蒸酒等工艺后,还要根据不同香型的要求,将原酒分别贮存一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最后再勾调出成品酒。传统白酒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原料成本高。每生产一吨产品大约需用三吨粮食,万变不离其宗。上世纪60年代初,在经历了那场连续三年的饥荒后,为了节约粮食,一种以食用酒精为基酒、加入增香调味物质模拟传统白酒口感的新工艺白酒应运而生。到了80年代,这种工艺近于完善,相关辅料也愈加齐全,只要稍加实践,很快就能投入生产。也正是因为成本低、产量大、周期短、口感与传统白酒极为相似,一般人难以辨别等特点,近十几年来,不少中小型白酒企业放弃了传统工艺,无限增加新工艺白酒的产量,甚至指鹿为马、偷换概念,以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名义将勾兑酒推向市场。据说,目前市场上有近80%的白酒都是勾兑酒,其中冒充纯粮食酒的不在少数。
移花接木和插秧育苗不是一回事。按说,新行业《规范》推出的“纯粮标签”,首先还给了消费者知情权,喝酒的人应该反响热烈才对,可在笔者接触的采访对象里,多数人并不以为然。
在深圳东园路一家超市的酒品货架前,一位正在选购白酒的蔡性男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他是在和朋友吃饭时听说过“纯粮标签”的事,自己并不感兴趣。他认为,带有欺诈性质的商业行为已不鲜见,消费者见怪不怪,只求这个“纯粮标签”别是涨价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