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是恩格尔系数的核心内容。随着恩格尔系数近年来风靡中国,用恩格尔系数来证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某某地区进入了“富裕时代”似乎也成为类似真理的原则。然而,脱离实际情况的恩格尔系数“比富”,却只会闹出荒唐笑话。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民2005年各项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的比例达35.2%,即恩格尔系数为35.2%;广州市200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3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如果用上述标准来衡量的话,北京、广州可说是进入富裕阶段了。然而,调查同时显示,山西在2003年恩格尔系数就达到33.5%。这是否意味着山西比北京、广州更早进入富裕阶段?
说北京、广州在中国比较富裕,倒是不置可否;说山西比北京、广州更富,相信大部分都认为是笑话。从GDP到财政收入,从人均收入到人均支出,无论从哪个方面比较,广州、北京在国内都远远领先于山西,怎么一套用恩格尔系数,就会得出山西比广州、北京更早进入富裕阶段的结论?
恩格尔系数是什么?150年前,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认为: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被广泛运用于统计工作之中。人们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越低,当地经济状况就越好,民众生活水平就越高。
实事求是地说,如实统计、分析,恩格尔系数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在一定意义上,恩格尔系数有助于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可是,近年来,恩格尔系数越来越风靡中国,一些人过于推崇和迷信恩格尔系数,不厌其烦引用恩格尔系数来证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某某地区进入了“富裕时代”。这就让恩格尔系数越来越被神化了。
在网上搜索一下,国内关于“恩格尔系数下降,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的新闻几十万条,无论是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还是媒体报道,都可以见到恩格尔系数踪影,使用频率极高,“恩格尔系数下降”也成了官员们一个重要政绩指标。恩格尔系数真的能表明富裕程度?这里有两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一是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与总收入比较的百分数,作为食品支出,鸡鸭鱼肉海鲜,与粗茶淡饭是有区别的,在总收入这个“蛋糕”相对稳定大的情况下,有的年食品支出几万元,有的支出不足千元,而支出千元的恩格尔系数要低,难道“凑合吃”比“吃得好”的要富裕?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不仅不是富裕,或者消费结构升级,反而是越来越穷了。笔者的哥哥是个下岗职工,为了保证孩子上得起学,只好在“牙缝里抠食”,“吃”在家庭总收入中越来越低,他家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不是富了,而是无奈。而像我哥哥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数不胜数。改革,让许多家庭承担的教育、医疗、住房、水电气等支出比例越来越大。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很多人越来越不舍得吃,更不敢吃。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恩格尔系数也不例外。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消费结构的指标,只是揭示特定发展阶段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关系,并不适用于各个阶段和各个地区的比较。因此,以恩格尔系数推理出山西比广州更早进入富裕阶段,是荒唐的;以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证明官员丰功伟绩,更是可笑的。